新闻资讯

MLCC的失效模式(如开裂、短路、参数漂移等)
点击:5发布时间:2025-11-03

fad2b18030ead4889fd5c2eb021e07e

MLCC(多层陶瓷电容器,Multi-Layer Ceramic Capacitor)作为电子电路中应用最广泛的被动元件之一,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因材料、工艺、环境或电路应力等因素发生各种失效模式。以下是MLCC常见的失效模式及其简要说明:

一、机械性失效

1. 开裂(Cracking / Fracture)

  • 描述:MLCC陶瓷介质层或电极结构出现可见或不可见的裂纹。
  • 主要原因
    • 机械应力:如PCB弯曲、热循环导致的热膨胀系数(CTE)不匹配、手工焊接时的热冲击或机械冲击。
    • 安装不当:如元件放置位置靠近板边、螺丝过紧、振动环境等。
    • 材料脆性:MLCC特别是高介电常数(Class II,如X7R、Y5V)陶瓷本身脆性大。
  • 后果
    • 电气性能下降甚至开路;
    • 潜在的电参数漂移或间歇性失效;
    • 在极端情况下,裂纹可能导致内部电极短路。

二、电气性失效

2. 短路(Short Circuit)

  • 描述:MLCC的两个电极之间本应绝缘的介质层被击穿,形成导通通路。
  • 主要原因
    • 过压:施加电压超过额定电压,尤其是瞬态过压(如浪涌、ESD)。
    • 介质缺陷:制造过程中的分层、空洞、杂质或烧结不良。
    • 热应力:高温环境下加速介质劣化。
  • 后果
    • 电路短路,可能引起电源轨拉低、器件烧毁甚至系统故障。

3. 开路(Open Circuit)

  • 描述:MLCC内部电极断裂或外部引脚断开,导致电容器失去功能。
  • 主要原因
    • 机械开裂扩展至电极:如PCB弯曲导致的内部裂纹延伸至电极层。
    • 焊接问题:如冷焊、虚焊或热疲劳导致焊点脱落。
  • 后果
    • 电容功能完全丧失,影响滤波、去耦等功能。

三、参数漂移(Parameter Drift)

4. 电容值变化(Capacitance Drift)

  • 描述:实际电容值偏离标称值,可能偏大或偏小。
  • 主要原因
    • 温度影响:不同温度特性类别(如X7R、Y5V)在不同温区内表现不同,Y5V尤其容易漂移。
    • 老化效应:某些介质随时间缓慢老化,电容值逐渐下降。
    • 电场/应力影响:长期高压工作或电场应力导致介质极化行为改变。
  • 后果
    • 影响电路的时序、滤波效果、能量存储能力等。

5. 损耗角正切(tanδ)或等效串联电阻(ESR)变化

  • 描述:MLCC的能量损耗特性发生变化。
  • 主要原因
    • 材料老化、微观结构变化、电极接触不良等。
  • 后果
    • 影响高频性能、增加发热、降低效率。

6. 绝缘电阻(IR)下降

  • 描述:MLCC两端间的绝缘性能变差,漏电流增大。
  • 主要原因
    • 介质缺陷、污染、潮湿、电压过高或长时间应力。
  • 后果
    • 可能引起电路漏电、信号干扰、功耗增加等问题。

四、环境相关性失效

7. 湿热失效(Moisture-related Failure)

  • 描述:在高温高湿环境下,MLCC可能吸湿,导致绝缘性能下降、参数漂移甚至短路。
  • 主要原因
    • 潮湿侵入陶瓷层间,降低绝缘强度;某些低档次MLCC防护不足。
  • 典型现象
    • 在回流焊或高温高湿环境下发生“爆米花效应”(Popcorn Effect),即内部潮气受热汽化造成外壳鼓胀或开裂。
  • 预防措施
    • 选择具有良好耐湿性的MLCC(如采用防潮涂层或裸片封装的工业级/车规级产品);
    • 储存与焊接过程控制湿度(如采用干燥柜、烘烤处理)。

五、其他失效模式

8. 分层(Delamination)

  • 描述:MLCC内部不同陶瓷层与电极层之间发生分离。
  • 原因
    • 烧结工艺不当、材料不匹配、热循环或机械应力。
  • 后果
    • 可能引发局部电场集中,导致后续短路或参数异常。

9. 电迁移或电极失效(较少见,但在高压/高频下可能发生)

  • 描述:在极端条件下,内部金属电极发生迁移或结构破坏。
  • 后果
    • 导致电性能劣化,甚至局部短路。

六、总结对比表

失效模式
表现形式
主要原因
后果
开裂
裂纹(可见/不可见)
机械应力、热冲击、PCB弯曲
参数漂移、开路、短路风险
短路
两极导通
过压、介质缺陷、热应力
电路短路、器件损坏
开路
电容失效
内部裂纹扩展、焊接不良
功能完全丧失
电容值漂移
容值偏离标称
温度、老化、电场应力
滤波/去耦性能下降
ESR/损耗变化
高频性能变差
材料老化、结构变化
发热、效率降低
IR下降
漏电流增大
潮湿、污染、过压
电路干扰、功耗上升
湿热失效
鼓胀、参数异常
吸湿、爆米花效应
绝缘劣化、功能失效
分层
层间分离
工艺问题、热循环
电场集中、潜在短路

七、预防与改善建议

  1. 1.
    选用合适的MLCC类型与规格
    • 根据应用环境(温度、湿度、电压、频率)选择合适温度特性(如X7R、C0G)、耐压等级和封装的MLCC。
    • 对可靠性要求高的场景(如汽车、医疗、工业),选用车规级或工业级产品。
  2. 2.
    优化PCB设计与安装
    • 避免将MLCC放置在容易受到弯曲应力的区域(如板边、螺丝孔附近)。
    • 增加PCB支撑、使用柔性布局、避免过度手动操作。
  3. 3.
    控制焊接与回流条件
    • 避免过高的回流温度与时间,特别是对薄型MLCC(如0402、0201)。
    • 对于高可靠性产品,可进行防潮烘烤与真空包装处理。
  4. 4.
    加强过压保护与滤波设计
    • 确保MLCC工作电压远低于其额定电压(一般建议降额使用,如不超过额定值的50%~70%)。
    • 在电源输入等关键部位增加TVS/ESD保护器件。
  5. 5.
    储存与操作环境控制
    • 控制环境湿度(如<60% RH),对开封后的MLCC进行及时使用或干燥处理。


分享到: